用户可以在这些平台上买卖比特币、以太币和泰达币等币种。币安交易平台是全球交易量最大的加密货币交易平台。
2014 年,当比特币已在加密货币市场掀起波澜时,以太坊还处于襁褓之中,却已埋下了开启区块链 2.0 时代的种子。这一年,这个后来与比特币并肩的区块链项目,完成了从概念到实践的关键跨越。
2014 年 1 月,维塔利克・布特林在迈阿密比特币会议上正式提出以太坊构想,区别于比特币单纯的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,以太坊旨在打造一个支持智能合约的去中心化平台,让开发者能在其上构建各类去中心化应用(DApps)。这一理念迅速吸引了杰弗里・维尔克、查尔斯・霍斯金森等技术精英加入,核心团队初步成型。
同年 7 月,以太坊启动了为期 42 天的首次代币发行(ICO),这是加密货币历史上早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众筹活动。此次 ICO 以比特币为兑换单位,共筹集到约 3.1 万枚比特币(按当时价格折合 1840 万美元),为项目开发注入了关键资金。发行总量中,7200 万枚以太币(ETH)用于众筹,按 1 比特币兑换 2000 枚以太币的比例发行,这意味着 ETH 的初始价格约为 0.3 美元。ICO 的成功,不仅验证了市场对智能合约概念的认可,也为以太坊后续发展奠定了资金基础。
技术层面,2014 年的以太坊更多处于规划与研发阶段。团队发布了黄皮书,详细阐述了以太坊的技术架构、虚拟机(EVM)设计及智能合约运行逻辑,确立了以 “世界计算机” 为核心的技术路线。与比特币的 UTXO 模型不同,以太坊采用账户余额模型,更适合复杂的逻辑运算,这一设计为智能合约的实现提供了底层支撑。
这一年,以太坊尚未上线主网,但其社区已开始形成。开发者论坛、线下 meetup 逐渐活跃,围绕智能合约的应用场景讨论热烈,有人畅想去中心化金融(DeFi)的雏形,有人探索供应链管理的区块链解决方案。尽管当时市场焦点仍集中在比特币,但以太坊的创新理念已让业内意识到,区块链技术能承载的远不止数字货币。
2014 年的以太坊,如同一张蓝图初绘的图纸。它没有比特币那样的价格波动曲线,却用技术构想和众筹实践,为区块链行业开辟了新赛道。这一年的积累,让以太坊在 2015 年主网上线后迅速崛起,成为区块链 2.0 的代表。回望 2014 年,这个项目的起点虽低调,却预示着加密货币市场将从单一的 “数字黄金”,走向更广阔的去中心化应用生态。
币安的核心价值观指导着团队的目标、决策和行动,让团队间的协作跨越国籍、文化与背景,最终实现币安团队的共同愿景。